薪資與整體經濟的關係
在整體經濟中,國民所得的組成、生產力要素與薪資至為相關。首先,國民所得從分配面(相對於生產面)來說,是下面四項生產要素報酬的總和:
國民所得(NI)= 工資(w)+ 地租(r)+ 利息(i)+ 利潤(π)
由上述的公式可得知;國民所得與工資(主要是薪資)的成長方向是一致的。國民所得增加速度越快,薪資的成長也越快。國民所得,從生產面來說,又等於國內生產總額(GDP)。因此只有整體經濟成長,個人的工資才能跟著上升,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把餅做大」的觀念。
近年世界各國薪資成長趨緩,正是因為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另一方面,由於國民所得是分配到包括工資在內的四項生產要素報酬,如果房價上揚太快與企業盈餘保留較多給股東,也會擠壓到工資的成長。
當生產力增加,因為國民所得是生產要素報酬的總和,所以國民所得也會同步成長,帶動薪資向上走。生產力的組成,在古典經濟學中,是由土地、勞動力、資本三項生產要素組成。但更重要的第四項生產要素──企業才能(Entrepreneurship),卻是經濟學家在分析現代經濟發展時,認知為現代經濟突飛猛進的最重要因素。企業才能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觀念;從如何以研發實力與創新思維導入更有效率的生產技術,再加上組織重組與再造、更新管理系統,使得生產力不斷快速地增加。隨著資訊與網路的興起,如何運用、分析以爆炸量呈現的訊息與不斷成長的網路社群,更進一步提升生產力。 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等等應運而生,成為當代顯學。
薪資高低的影響因素
國民所得及生產力的影響是對全體薪水族。從個人觀點來看,勞動市場供需關係與邊際效應(Marginal Utility)的影響更大,也直接反映在薪資高低上。
勞動市場的供需關係,公司創造需求,我們薪水族則是供給者。在勞動供需達到平衡的過程中,工資水平也隨之移動。供給較少、進入門檻較高的工作,如專業工作或高技能工作,得到的薪資較高。但供需關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供給不變,但需求因經濟放緩、科技變化等因素而減少,便會使薪資停滯甚至降低。
另一項決定薪資高低的因素,是勞動力的邊際效應。邊際效應是個人為公司帶來的收入減去各項成本,所創造的盈餘。個人如果能夠創造較高的盈餘,公司會付給較高的薪資。邊際效應也是動態的,在快速變動的現代產業環境,上個月能產生高邊際效應的工作,這個月可能會一落千丈。近來常說機器人會取代許多人的工作,正是因為同樣的工作,機器人的邊際效應較高的關係。
經濟學上常以律師與速食店櫃台員工為例,來說明市場供需與勞動力邊際效應如何決定兩者的薪資差異。律師需要長時間的訓練,通過嚴格考試,方能進入這個高門檻的行業,需求量雖然不大,但供給更為有限。同時律師收費較高,因此能創造較大的邊際效益。相對而言,速食店員工所需技能較少,進入門檻不高,需求量雖遠比律師為大,但供給卻更多。同時速食一般收費不高,每一員工所能貢獻的邊際效應也較低。這是為什麼供給較少,勞動邊際效應較高的律師能得到較高薪資的原因。
以自己的力量取得滿意的薪水
在以經濟學的觀點,說明薪資整體影響因素與高低如何決定後,筆者願意提出一些建議,希望我們以不斷增加自己的生產力與邊際效應,成為勞動市場中的供應贏家,獲得薪資的茁壯與成長。
首先我們可以各種方式,如性向測驗、職涯諮詢,來了解自己的強項與優勢,在勞動市場找到自己最適合的工作。了解自己之後,進一步能分析產業、科技趨勢,尋找一個快速成長的產業或公司,使自己能隨之成長,不斷向上取得更好的工作與薪水。更重要的是在找到適合的高成長工作,不要以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為足,而是要時時檢視自己是否能為公司創造收入與附加價值(Added Value),提升勞動邊際效應,增強自身與公司的企業才能,做個高產值、高效益的員工。
例如擁有統計專業背景者,與其進入傳統的統計行業,冒著被超級電腦或人工智慧取代的高風險;不如搭上當前大數據興起的潮流,成為這一方面的專才。先了解自己個性上適合做數據分析、程式處理或是專案經理的哪種角色。進而去理解大數據產業的生態與公司,看看產業展望報告和相關公司開出的職缺。如果之前運用分析工具、電腦程式語言的基礎較欠缺,便利用各種管道(網上課程、在職進修)來增強這方面的能力。再搭配自己原有的統計背景,相信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後,也不斷成長並擁有滿意的薪水。
當然薪資並不是工作的全部,更不是決定選擇哪份工作的唯一因素。有時薪資較低,但卻有較高的成就感或較好的福利,在壓力程度也會有所差別。但是在當前大環境諸多限制與劇烈變化的職場,我們如果能以經濟學的觀點,找出對自己最有力的薪資定位,便可成為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