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幽藍神彩》,頁65,圖3。
東亞地區是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市場,尤其日本地區經由商貿往來或文化交流的陶瓷數量頗為豐富,在沖繩縣、福岡縣、福井縣、熊本縣、和歌山縣等地,都有元代青花瓷的破片出土。
這些青花瓷片包括瓶、罐、碗、盤、匜、爐、杯、盒等形制,反映當時外銷日本的青花瓷品類十分多元。此外,在日本地區的公私美術館裡也收藏了不少元代青花珍品,本文選取其中五件具有代表性的藏品,介紹它們的特色。
一、元代青花昭君出塞圖蓋罐
元代青花昭君出塞圖蓋罐參見圖一所示,為日本出光美術館藏品。
此罐呈圓口、短頸、鼓腹、淺凹足之狀,上方附加荷葉形器蓋,表面以青花為飾。蓋面勾畫荷葉般的脈紋,頸部環繞波濤海水紋,肩部為帶狀蓮花紋,腹部繪畫昭君出塞圖為主紋,近底部為壼門紋邊框內填如意雲頭圓珠紋。
罐腹主紋分為四組畫面,第一組畫面是昭君懷抱琵琶,與二名女官騎馬慢行,第二組畫面是馬伕與駝著行囊的馬匹,第三組畫面是二名走在隊伍前方的勇士,第四組畫面是匈奴單于帶著隨扈,迎面而來接親。
這四組畫面利用山石和樹叢區隔出不同的場景,以敘事圖畫的方式表現中國本地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頗能反映元代雜劇與戲曲的興盛風氣。
圖片來源:《世界陶瓷全集13 遼金元》,頁78,圖61。
二、元代青花飛鳳草蟲紋八角瓢形瓶
元代青花飛鳳草蟲紋八角瓢形瓶參見圖二所示,為日本掬粋巧芸館藏品。
此器的瓶口小,頸部陡斜,器腹分為上下兩段,兩者皆往外擴,上腹較小,下腹較大,中間收腰為葫蘆形,器底具有淺圈足,瓶身從口沿至足底都做成八棱形,表面布滿青花紋飾。
紋飾由上至下共計八層,依序為斜格錦紋、壼門紋邊框內填雜寶紋、鳳鳥穿花紋、壼門紋邊框內填蓮花圓珠紋、波濤海水紋、壼門紋邊框內填雜寶紋、蟲鳥花卉紋及壼門紋邊框內填折枝蓮等紋樣。
所有紋飾配合器身的寬窄變化與八棱形的轉折排列,上下對應,布局有序,繪畫十分精美。
圖片來源:《世界陶瓷全集13 遼金元》,頁80,圖63。
三、元代青花雙龍紋扁壺
元代青花雙龍紋扁壺參見圖三所示,為日本出光美術館藏品。
此器的壺口小而圓,口沿突出圓脣,頸部短窄,肩部平緩向下傾斜,腹部呈上寬下窄的扁長方形,肩上附加二對螭形繫耳,器底有長方形的淺凹足,足底和足內露胎無釉。
扁壺表面以青花為飾,頸部為帶狀花卉紋,繫耳繪畫螭龍五官和肢體的特徵,壺腹以如意雲頭紋邊框做為開光,開光上方為鳳鳥穿花紋,下方為雙龍戲珠紋,龍紋一升一降,左右並列,周邊點綴雲朵及波濤紋。
此類扁壺與游牧民族隨身繫帶的容器有些相似,屬於草原文化的反映,表面上的鳳鳥和龍紋則是中國傳統的祥禽瑞獸,呈現中原文化與蒙元文化互相融合的特色。
圖片來源:《幽藍神彩》,頁71,圖6。
四、元代青花魚藻紋罐
元代青花魚藻紋罐參見圖四所示,為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品。
此器呈大圓口、凸脣、短頸、斜肩、鼓腹下收之狀,器底有淺圈足,表面以青花為飾。罐的頸部為海水波濤紋,肩部環繞串枝牡丹,腹部以蓮塘魚藻為主紋,近底部為斜格錦紋和壼門紋邊框,框內填入如意雲頭雜寶紋。
罐腹的魚紋包含鯖魚、鯰魚、鱖魚、鮊魚等四種魚類,分別代表「清、廉、潔、白」的意義。魚兒配合圓闊的器壁安排位置,形態各不相同,有的昂首向前,有的轉身向後迴游,以上上下下、左右橫斜的姿態穿梭在蓮花、蓮葉、蓮蓬、水草及藻類之間。
紋飾圖案清晰寫實,筆觸抒放自然,鈷藍色調濃淡相間,並有適度的留白,畫面豐富,充滿動感。
圖片來源:《世界陶瓷全集13 遼金元》,頁210,圖199。
五、元代青花雙鳳草蟲紋八角瓶
此器呈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腹部深長、上寬下窄之狀,器底有淺凹足,器身從口沿至足底皆做成八棱形,造型以傳統的圓身梅瓶為基礎,吸收了伊斯蘭金屬器多棱形制的特色而加以變化,表面布滿青花紋飾。
瓶身肩部勾勒一圈卷草紋,上腹部披覆四個如意雲頭紋邊框,框內繪畫纏枝花朵,中腹部環列四個菱花形邊框,框內繪畫鳳鳥、草蟲及花卉,下腹部以四個仰式的如意雲頭紋邊框和肩部紋飾呼應,框內填入折枝花紋。
三層圖框以上下錯落的方式鋪排,圖框外側勾畫細密的卷草紋,猶如地紋一般襯托圖框內的紋樣,風格繁華縟麗。
從料工形紋的角度來看,上述五件元代青花瓷都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也是元代景德鎮生產的精品,值得仔細品味與欣賞。本年度的陶瓷專文至此告一段落,下期將為讀者規劃新的鑑賞專題,歡迎大家繼續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