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震旦博物館文創商店位於博物館一樓,商品涵蓋從古器物學到創意美學,從學術走向生活,以收藏為概念傳遞新的藝術化生活方式,給觀眾帶來新鮮獨特的審美體驗。
對於中國古代器物的學習和認識,離不開對其材料、工藝、造型、紋飾的分析,這是認識和形成概念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對於古代器物的深層次理解,則是需要透物見人,釐清古代工匠的創作和設計理念,從而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東亞地區是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市場,尤其日本地區經由商貿往來或文化交流的陶瓷數量頗為豐富,在沖繩縣、福岡縣、福井縣、熊本縣、和歌山縣等地,都有元代青花瓷的破片出土。
青花瓷崛起於元代中晚期,以「白地藍花」的特殊美感風靡海內外,成為宮庭用器、民生用品及外銷市場的重要品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本書蒐集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與其他相關彩瓷共計70件,分為元代青花、明代青花、清代青花、青花與其他彩類等四大單元。每個單元皆有一篇概論作為簡介,圖版部分附加文字說明,書前收錄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青花瓷器初探》,是認識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不可錯過的著作。
元代青花主要以鈷為著色劑,在白色胎體上繪畫紋飾,施透明釉後高溫燒成白色地子和藍色紋樣彼此輝映的裝飾,隨著窯工程的進步,有時也會採用其他著色劑或工藝技法來搭配施作。
元代青花主要以鈷為著色劑,在白色胎體上繪畫紋飾,施透明釉後高溫燒成白色地子和藍色紋樣彼此輝映的裝飾,隨著窯工程的進步,有時也會採用其他著色劑或工藝技法來搭配施作。
陶俑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它的使用歷史十分悠久,是記錄當時社會生活及思想史的重要研究物件。縱觀中國的陶俑發展史,漢代和唐代是比較突出的兩個時代。漢代是陶俑發展歷史中十分重要的整合期,它一方面繼承了秦朝的製陶經驗,同時又根據時代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創造出了新的類型和品類,且不同地域的陶俑也各具特色。
蒙古族人發跡於漠北的大草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十三世紀開始到處征戰,打通東西方的陸上通道,元朝建立以後,中亞和西亞各族人紛紛進入中原,形成多元民族的社會。
上海震旦博物館座落於黃浦江畔,館體建築由安藤忠雄所設計,館內收藏玉器、陶瓷器、佛像及畫像石刻等古代文物,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推廣古代器物的藝術鑑賞,將古物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力行生活美學的實踐。本書是上海震旦博物館的開幕館藏圖錄,書中收錄88組件的館藏珍品,展閱此書猶如打開文化的寶盒,文物精粹盡收眼底,值得收藏與閱覽。
元代青花主要由景德鎮地區燒造,此地的產瓷歷史十分悠久,唐宋時期北人南遷之後,各地工匠在此匯聚和交流,將景德鎮打造成製瓷重鎮,也為元青花的生產提供了深厚的傳統基礎。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本書選錄南北朝至清代的玉器237組件,分為「北周~唐」、「遼金宋元」、「明代」、「清代」及「似玉材質」五大單元,分段呈現各個時期的玉器品類,書中收錄古玉專家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從古器物學的角度分析唐代~清代的玉器特徵,對於唐宋元明清玉器的鑑賞極有幫助,是學習鑑定、品味欣賞及深入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
元代統治者來自於漠北的蒙古草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常年以車馬為家,隨著水草遷徙,身上穿著皮毛,以肉奶為食,氈帳為居室,發展出與農業社會迥然不同的草原文化。
伊斯蘭教在唐代傳入中國後,揭開中國與阿拉伯地區密切往來的序幕。到了元朝,隨著蒙古軍團勢力的拓展,大批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紛紛進入中國,對中國政經文化影響極為深遠。
春秋玉器介於西周與戰國之間,除了具有承先啟後的過渡期風格之外,也有獨特的自體性特色。本書蒐羅290組件春秋時期玉器,品類包含禮瑞用器、喪葬用器、佩飾用器、嵌飾用器、兵器用玉
元代青花瓷的創燒年代和生產時間,大約在元代中晚期,雖然歷時不久,但是產品一出現就是工藝成熟、製作精美的狀態,不僅供應國內所需,更遠銷海外,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