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客服務專線
0809-068-588
週一~週五08:30-18:00
青花瓷崛起於元代中晚期,以「白地藍花」的特殊美感風靡海內外,成為宮庭用器、民生用品及外銷市場的重要品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本書蒐集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與其他相關彩瓷共計70件,分為元代青花、明代青花、清代青花、青花與其他彩類等四大單元。每個單元皆有一篇概論作為簡介,圖版部分附加文字說明,書前收錄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青花瓷器初探》,是認識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不可錯過的著作。
西周玉器在商代晚期的基礎上面繼續發展,尤其重視玉器在禮制與德性方面的意義,器形紋飾迥異於前,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本書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慶偉教授所執筆,書中收錄震旦博物館與其他公私收藏的西周玉器二百五十三組件,分為禮瑞用玉、佩飾用玉、喪葬用玉、似玉材質、改形玉器五項,並附導論一篇,內容豐富,論述精采,引領讀者綜覽西周玉器的文化內涵。
上海震旦博物館座落於黃浦江畔,館體建築由安藤忠雄所設計,館內收藏玉器、陶瓷器、佛像及畫像石刻等古代文物,倡導以「料工形紋」為核心的古器物學研究,推廣古代器物的藝術鑑賞,將古物之美融入現代生活中,力行生活美學的實踐。本書是上海震旦博物館的開幕館藏圖錄,書中收錄88組件的館藏珍品,展閱此書猶如打開文化的寶盒,文物精粹盡收眼底,值得收藏與閱覽。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以前,位於東北地區的史前文化,以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的祭壇、女神廟、積石塚著稱於世。此地的玉器數量豐富,造形紋飾獨具一格,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北玉器的代表。本書由資深研究者吳棠海先生執筆,書中收錄紅山玉器310組件,分為龍獸造形、神人獸像、象生動物、勾雲形佩、蹄形玉器、裝飾用玉、玉石工具、似玉材質及改形玉器九個單元,並撰寫導論一篇,詳細闡述紅山文化玉器的特色,為紅山玉器的研究開闢新的方向,是學習鑑定、品味欣賞及深入研究的參考書籍,值得仔細研讀與收藏。
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制功能集早期玉雕之大成,除了劍飾玉、組佩飾及喪葬玉臻至成熟之外,玉帶鉤、動物玉雕、玉質器皿及大型玉璧也呈現出多采多姿的風貌。
震旦博物館出版玉器發展史系列叢書——《商代玉器》,圖錄共收錄商代玉器二百餘件,以震旦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收藏者的藏品為主。
中國玉器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數量大幅減少,直到隋唐以後才重新蓬勃起來。此時的玉器受到外來文化、文人品味及庶民文化的影響,以服飾玉、陳設器、仿古玉、吉祥玉、把玩器及嵌飾器等品類為主體,呈現實用性與生活化的新風格。本書選錄南北朝至清代的玉器237組件,分為「北周~唐」、「遼金宋元」、「明代」、「清代」及「似玉材質」五大單元,分段呈現各個時期的玉器品類,書中收錄古玉專家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從古器物學的角度分析唐代~清代的玉器特徵,對於唐宋元明清玉器的鑑賞極有幫助,是學習鑑定、品味欣賞及深入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對於中國古代器物的學習和認識,離不開對其材料、工藝、造型、紋飾的分析,這是認識和形成概念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對於古代器物的深層次理解,則是需要透物見人,釐清古代工匠的創作和設計理念,從而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陶俑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類器物,它的使用歷史十分悠久,是記錄當時社會生活及思想史的重要研究物件。縱觀中國的陶俑發展史,漢代和唐代是比較突出的兩個時代。漢代是陶俑發展歷史中十分重要的整合期,它一方面繼承了秦朝的製陶經驗,同時又根據時代所特有的文化背景創造出了新的類型和品類,且不同地域的陶俑也各具特色。
春秋玉器介於西周與戰國之間,除了具有承先啟後的過渡期風格之外,也有獨特的自體性特色。本書蒐羅290組件春秋時期玉器,品類包含禮瑞用器、喪葬用器、佩飾用器、嵌飾用器、兵器用玉
明代於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專門燒造宮廷用瓷,青花瓷器在朝廷的支持下發展,胎體和釉料都有長足的進步,除了產量龐大之外,造型、紋飾及鈷藍顏色也會隨著內外環境的更迭而改變,展現豐富多元的面貌。
「社會大美育」課堂是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創新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實施「社會大美育計畫」的重要舉措,被列為2023年「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旨在將更多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藝術教育供給,滿足市民大眾高品質生活需求。
2023年,震旦博物館推出了AM Next系列展覽活動,希望作為藝術文化的推手,將新銳的藝術文化項目及藝術家們呈現在觀眾面前,給予多元文化藝術與創新融合的體驗。2024年,震旦博物館將聯合7位新銳的藝術家,涵蓋繪畫、裝置、攝影的多種藝術媒材,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展覽體驗,2024年上半年推出兩檔展覽「共同的生產」及「未盡之言」,分別是來自美國紐約的胡任乂和韓國的文采銀。
古代陶瓷注重美感的呈現,長久以來發展出印花、刻花、塑貼、繪畫及釉彩等裝飾技法。到了元代,青花瓷以筆繪紋飾為主,部分器物加上模印、線刻、塑貼等工藝,形成豐富的紋樣。
梅瓶興起於宋代,北方窯場和南方窯場都有生產,瓶身高矮胖瘦並不一致,表面裝飾技法多元,常用白色、黑色及青色等釉彩,搭配剔、刻、劃、繪等工藝技術製作各種圖案作為裝飾。
「大罐」泛指體型碩大的瓷罐,為元代青花瓷裡頗富特色的品類之一,原本罐口配有蓋子,應該稱為「蓋罐」,但是因為大部分的器蓋都已經遺失了,所以依照罐體的尺寸稱之為大罐。
「在震旦發現中國」活動宗旨,在於透過四天的館藏主題學習和創意手作活動,激發兒童對歷史與文化的興趣。每天的主題分別與震旦博物館館藏文物精選展「漢唐陶俑」、「歷代玉器」、「青花瓷器」、「佛教造像」展廳相對應,讓兒童們在暑假以夏令營方式,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體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