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0 期文章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古器物學講座——明清單色釉瓷器專題➁ 明清紅釉系瓷器

清康熙.寶石紅茡薺尊 釉色紅豔透亮,玻璃光澤強,口沿因流釉而出現胎白,底部積釉厚,屬於郎窯紅的特色。(圖一) 圖片來源:《故宮清瓷圖錄康熙窯 雍正窯》,圖48。清康熙.寶石紅茡薺尊 釉色紅豔透亮,玻璃光澤強,口沿因流釉而出現胎白,底部積釉厚,屬於郎窯紅的特色。(圖一) 圖片來源:《故宮清瓷圖錄康熙窯 雍正窯》,圖48。

紅釉是以銅或鐵為著色劑所燒成的釉色。銅紅採高溫還原焰燒,鐵紅則用低溫氧化焰燒。二種著色劑的差異,再加上燒窯溫度與窯內氣氛的改變,會使成品產生不同的色澤與質感。

 

最早的紅釉瓷可以溯源到唐代長沙窯的釉內紅彩,經宋代鈞窯之紫紅斑,到了元末明初發展成全器紅釉瓷。此後隨著窯工程的進步,紅釉品種增多,本文選取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火焰紅及礬紅五類,介紹明清紅釉瓷的特色。

 

一、郎窯紅

「郎窯紅」是清康熙時期燒造的紅釉瓷,由江西巡撫郎廷極負責督理景德鎮窯務而得名,屬於高溫銅紅釉,亦稱「寶石紅」。

圖一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康熙寶石紅茡薺尊,圓形瓶口,頸部修長,腹部朝外擴出為扁圓形,內部施透明釉,外表施紅釉,釉色紅艷透亮,具有強烈的玻璃光澤。

由於釉料在高溫中向下垂流之故,器口處的釉層較薄,口沿露出一圈胎白,底部則因積釉而呈深褐色。尊的器表內外皆有開片,圈底施白釉,有泛黃現象,俗稱「米湯底」。

相同的釉色與釉面質感亦可見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上,是郎窯紅的共同特色。

 

二、豇豆紅

「豇豆紅」也是以銅為著色劑的高溫釉,主要見於清康熙時期,釉色滋潤,略帶粉質感,常見不均勻的粉紅釉中摻雜紅、綠苔點,近似豇豆之顏色而得名。

例如圖二為清康熙時期的桃花紅團龍紋太白尊,造型呈侈口、短頸、溜肩、半球形鼓腹之狀,腹部暗刻團龍紋,口沿留白,頸部和腹部施高溫銅紅釉。紅釉色澤濃淡不均,其中雜以綠色或黃綠色的斑塊,呈色如豇豆一般,是康熙豇豆紅的典型器之一。

在紅釉瓷系中,豇豆紅屬於不易燒製的品種,目前所見的品類以瓶、洗、盤、尊等小型器物居多。由於銅紅釉受到燒窯氣氛的影響,色澤變化很大,故有「大紅袍」、「美人醉」及「桃花片」等名稱,皆以淡雅的風格著稱於世。

清康熙.桃花紅團龍紋太白尊 此器的紅釉濃淡不均,其中雜以綠色或黃綠色的斑塊,故有「豇豆紅」之名。(圖二) 圖片來源:《世界陶磁全集15清》,頁33,圖26。清康熙.桃花紅團龍紋太白尊 此器的紅釉濃淡不均,其中雜以綠色或黃綠色的斑塊,故有「豇豆紅」之名。(圖二) 圖片來源:《世界陶磁全集15清》,頁33,圖26。

三、霽紅

「霽紅」是創燒於明代早期的高溫銅紅釉,以宣德時期的品質最佳,顏色深紅,釉面失透少流動,呈色十分均勻。

 

例如圖三為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出土的明宣德霽紅釉高足碗,此器的口沿外敞,器壁以圓緩的弧度逐漸收窄,底下有高圈足,足底外撇。碗體內部施透明釉,外表施高溫銅紅釉,釉色深紅均勻,釉面溫潤失透少流動,口沿處呈白輪狀,是其特色。

 

宣德以後各朝皇帝傾力燒製銅紅釉瓷器,但因難度較大,成功的佳作不多,直到清代康熙時期才又復興起來,其顏色沉穩均勻,與鮮豔晶亮的郎窯紅及粉潤多變的豇豆紅明顯不同。

 

霽紅器是皇帝專屬之物,於郊壇祭祀、禮敬天地時使用,故亦稱「祭紅」,與霽藍釉同享盛名。

明宣德.霽紅釉高足碗 霽紅釉的顏色沉穩均勻,釉面溫潤失透少流動,由於是皇帝祭祀用品,亦稱「祭紅」。(圖三) 圖片來源:《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頁232,圖218。明宣德.霽紅釉高足碗 霽紅釉的顏色沉穩均勻,釉面溫潤失透少流動,由於是皇帝祭祀用品,亦稱「祭紅」。(圖三) 圖片來源:《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頁232,圖218。

四、火焰紅

「火焰紅」屬於窯變釉,是清雍正時期模仿鈞窯器而創燒出來的新品種。此類器物以銅紅為主色調,再摻入其他金屬著色劑調成釉料,於高溫中自然流淌,互相浸染,產生紅、紫、藍、白等變化。

 

乾隆時期承襲前朝的基礎,繼續製作「火焰紅」窯變釉,成品參見圖四之例。此器為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乾隆仿鈞花式瓶,瓶口往外延展為折沿狀,頸部粗長,腹部外擴,圈足外撇,與瓶口呼應,表面罩上以銅、鈷等著色劑調成的釉料。釉料配合花稜形的器壁施作,經過高溫還原焰燒成紅、藍並陳的顏色,濃艷的色調順著器身流佈,狀如火焰一般。

 

火焰紅的釉料流動大,器足底部時常與墊餅沾黏在一起,將墊餅分開之後必須經過打磨修整的工序,故有打磨痕跡,是此類器物的製作特徵。

清乾隆.仿鈞花式瓶 「火焰紅」以銅、鈷等著色劑摻雜為釉料,經高溫還原焰燒成紅、藍並陳的濃艷色焰。(圖四) 圖片來源:《故宮清瓷圖錄 乾隆窯 嘉慶窯 道光窯》,圖75。清乾隆.仿鈞花式瓶 「火焰紅」以銅、鈷等著色劑摻雜為釉料,經高溫還原焰燒成紅、藍並陳的濃艷色焰。(圖四) 圖片來源:《故宮清瓷圖錄 乾隆窯 嘉慶窯 道光窯》,圖75。

五、礬紅

「礬紅」是以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製作工序分為三個步驟,首先用高溫將坯胎燒製定型,其次施黃釉,以略高的低溫燒成底色,然後再罩上鐵紅釉,低溫燒成紅色。

 

例如圖五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嘉靖礬紅釉梨式執壺,壺身呈圓口、斜溜肩、鼓腹、圈足之狀,左右兩側安裝彎流與曲柄,頂部有蓋,器面先施黃釉燒成底色,再罩上以鐵為著色劑的釉料,低溫燒成紅釉。

 

此類低溫鐵紅釉的呈色穩定,釉層容易剝落,剝落處可見黃釉底色。因為燒成率高,嘉靖時期頗為盛行,清代早期延續此項工藝,成品顏色近似珊瑚,故有「珊瑚紅」之稱。

 

明清紅釉瓷在傳統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衍生出郎窯紅、豇豆紅、霽紅、火焰紅及礬紅等不同的品類,變化豐富多彩。下期將以藍釉為題,介紹明清時期的藍釉系瓷器。

明嘉靖.礬紅釉梨式執壺 「礬紅」是以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色澤溫潤,釉面無流動,顏色穩定,燒成率高。(圖五) 圖片來源:《顏色釉37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頁31,圖28。明嘉靖.礬紅釉梨式執壺 「礬紅」是以鐵為著色劑的低溫紅釉,色澤溫潤,釉面無流動,顏色穩定,燒成率高。(圖五) 圖片來源:《顏色釉37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頁31,圖28。

我要留言

歡迎您留下聯絡資訊,我們將由專人與您聯繫

輸入驗證碼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