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因為宋代劃歸耀州而得名。此窯創燒於唐代的時候,以生產三彩器為主,兼燒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及素胎黑花瓷,後來受到越窯青瓷流行的影響,到了五代轉而以燒造青瓷為主,產品享譽各地,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北方青瓷的代表,也影響其他地區的瓷業發展,構成一個分布廣泛的耀州窯系。本文擇取各階段的代表作品,介紹此一窯系的特色。
一、五代—北宋耀州窯刻花執壺
耀州窯位於北方,當地的土質含鐵量較高,五代時期掌握了還原焰的燒造技術後,可以燒出青碧如湖水的釉色,結合剔刻、捏塑及貼花等裝飾技法,製作出風格獨特的碗、盤、碟、盂、壺、盒等器物。
例如圖一為五代—北宋時期的耀州窯執壺,此器由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址出土,壺口微敞,頸部略長,腹部呈圓球狀,圈足外撇,肩部一側安裝鳳首狀的壺流,另外一側附加雙泥條結帶式曲柄,表面釉色青綠泛藍,是此一時期的典型呈色。
壺流和曲柄採模印或捏塑法製作,頸部陰刻二組平行弦紋為飾,肩部和腹部用銳利的刀具雕刻花卉,輪廓部分刻痕較深,周邊剔地成突起的浮雕,內部線刻葉脈和花瓣紋理。刻痕深處積釉厚,淺刻處積釉薄,銳利的刀鋒與釉色的深淺變化產生高低層次的立體感。
此類圓腹形執壺是五代——北宋耀州窯的代表性器物,壺腹浮雕花卉或禽鳥,壺流可有鳳首和瑞獸之變化,部分執壺底部豎置通心管,由壺底注水,設計十分巧妙。
二、北宋耀州窯刻花瓶
北宋是耀州窯的巔峰時期,在窯工程方面改善了製作瓷器的設備和工具,以進步的技術粉碎瓷土礦,掏洗胎泥,調整釉料配方,改變窯爐結構,用煤炭取代木柴燒窯,使青瓷呈色從偏藍的色調轉為橄欖似的青綠色。
例如圖二為北宋時期的耀州窯刻花瓶,此器由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址出土,瓶口小而圓,口沿往外延伸,頸部短,肩部向下傾斜,腹部深長,底下具有圈足,表面釉色青中泛綠,並且帶著橄欖似的黃褐色調,正是此一時期耀州窯青瓷的常見色澤。
在北宋耀州窯青綠色的釉面下常以刻花裝飾,此時的刻花紋樣如圖所示,改用斜刀雕刻輪廓,輪廓內部時常淺琢篦紋,雖然周邊不再剔地,但是斜刀刻痕屬於內深外淺的坡面式寬線紋,在積釉多寡的對比下,仍能產生淺浮雕的效果。
三、北宋—金代耀州窯印花碗
除了刻花和篦紋劃花之外,北宋中期開始出現用模印法製作的印花紋樣,並且一直延續到金代,成為此時所流行的裝飾技法。
例如圖三為北宋—金代的耀州窯碗,此器由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址出土,造型呈敞口、弧壁、圈足之狀,碗內布滿壓印的纏枝花卉。此種紋樣必須事先刻在內模上,當瓷土按壓在模子上塑造器形時,即可同時壓印出內壁的紋飾。
採模印法製作的印花紋飾邊緣沒有刀具雕刻的銳利痕跡,卻有泥土受到擠壓時的鼓凸現象,而且模子可以重複使用,造型紋飾一體成形,省時省力又省工,方便大量製作,提高產量。
四、金代耀州窯鼎式爐
金代耀州窯有碗、盤、爐、罐、瓶、壺、杯等器形,釉色青綠偏黃,或是近似乳白、質感如冰似玉的月白色釉,表面除了刻花和印花之外,也有一些貼花裝飾。
例如圖四為金代耀州窯鼎式爐,此器由陜西省藍田縣窖藏出土,爐口大而圓,左右兩側豎立雙耳,頸部朝內收窄,腹部圓闊如鼓,底下具有三個獸形足,表面釉色接近乳白,白中微泛淡青,質感如冰似玉而有「月白釉」之名,是金代耀州窯獨創的釉色。
瓷爐的頸部和肩部雕刻草葉紋與回紋,腹部用貼花技法黏貼變形夔龍及竹節式扉稜,裝飾技法頗為多元。
五、耀州窯系—臨汝窯青瓷印花碗
元代以後,位於黃堡鎮的耀州窯核心窯場逐漸衰微,但因極盛時期產品銷往各地,在其他窯場掀起仿製的風潮,逐漸形成一個範圍廣大的耀州窯系。
例如圖五之宋代臨汝窯的青瓷印花碗即屬耀州窯系之類。臨汝窯位於河南省臨汝縣,是宋元時期北方燒造青瓷的重要窯場,此窯所生產的青釉印花和刻花器皿與耀州窯相似,但是燒造時間比耀州窯晚,所以被歸類為受耀州窯影響的青瓷系之一。
臨汝窯生產的耀州窯系青瓷以碗盤為主,特徵如圖所示,胎體較厚,胎質略粗,表面釉色青中閃綠,並有印花或刻花為飾。印花部分與碗體一起模印而成,製作方法、釉面色調及裝飾風格都可看出與耀州窯之間的淵源關係。
除此之外,陝西其他窯場與河南、廣東、福建等地也有類似的青瓷產品,可見耀州窯對當時的瓷業發展影響深遠。
耀州窯青瓷以美麗的釉色和精美的刻花、印花聞名,昔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之美譽,時至今日來看,犀利流暢的紋飾線條與繁複規整的布局仍是獨步瓷壇的經典之作。下期將以龍泉青瓷為題,介紹此一窯系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