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興科技改寫競爭的規則,大數據、演算法、AI人工智慧為企業迎來前進藍海的新契機;在ESG理念的加持下,具備前瞻視野的公司,將實現永續經營及長遠獲利的目標!每家企業都想創新求變,以下五個關鍵重點,提供企業經營者參考與省思。
Q1:如何讓團隊擁有創新動力?
➡打造「人才密度」是團隊創新的原動力
談到創新,不能不提廣受大眾歡迎的「追劇神器」Netflix,2001年公司瀕臨倒閉,Netflix意圖以5,000萬美元,尋求百視達(Blockbuster LLC)併購失敗,在裁員三分之一的窘境下,發現「集中人才密度、追求最高表現」的成功秘訣。
藉由集中人才、建構「零規則」的組織文化,讓團隊有效率運作、並激發高度的創新動能,Netflix擺脫租片業的傳統模式,開創影音串流平台的龐大商機。
Netflix經歷「DVD郵寄租賃」、「串流媒體」、「原創內容」、「實況活動」等四個階段的創新過程,2024年年收入達到390億美元,全球會員人數超過3億人,藉由打造「人才密度」,Netflix實現了巨大的成功。
AI霸主輝達(Nvidia)在招聘策略上,同樣秉持「不計代價,挖角最頂尖人才」的原則,並要求主管延攬比自己優秀的人才,在快速攬才的前提下,如果新員工無法繳出成績單,也會果斷開除!
想要擁有創新發展的DNA,除了經營者的理念外,最重要的是要建構「高人才密度」的團隊。
Q2:成功創新者的共同特點是?
➡創新是一場革命的豪賭,並義無反顧堅持理想
輝達以繪圖晶片起家,創辦人黃仁勳自傳中曾記載一段在CPU加入「可用程式控制著色器」的抉擇與賭注,為了改善遊戲場景的光影效果,黃仁勳敢於犧牲獲利,冒著初期使用者不多的風險,毅然投入研發,黃仁勳說:「如果我們不創新,我們的產品就會變得普通,失去競爭優勢,公司必然無法生存」。
輝達營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動盪起伏的過程中,能過關斬將、不斷超越競爭對手,憑藉的就是持續突破困難,挑戰不可能的創新。
輝達一賺到錢,就會立即孤注一擲,把錢砸入新技術;這些技術要不帶來運算革命,要不就功虧一簣!
從遊戲顯卡跨足AI人工智慧的領域,黃仁勳向團隊貫輸O.I.A.L.O(Once in a Lifetime Opportunity)的理念,把握「一生一次的機會」,他以身作則,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每週工作六天,為了實現AI的奇蹟,黃仁勳即使滿頭白髮,卻更加賣力工作。
所有成功創新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營者堅持崇高的理想,同時義無反顧、身體力行的跑在團隊的最前方。
Q3:如何看待創新過程中的錯誤與失敗?
➡企業應容許錯誤與失敗,形成鼓勵員工犯錯的文化
推動創新求變的過程,許多企業標榜容許錯誤與失敗,甚至營造鼓勵員工犯錯的文化。然而,從頂尖企業的成功故事中,我們得到面對「錯誤」的正確態度與內涵。
「Google容忍錯誤與失敗,是對能力優秀的人;Google鼓勵冒險失敗,因為有信心大部分員工具備卓越及反省的能力,認清「建設性失敗」與「無建設性失敗」的差異;組織要讚揚的是學習(相對失敗的成本而言,產生的價值與資訊),不是失敗!」
輝達對於失敗的處置更為犀利;黃仁勳從不私下溝通問題,對於錯誤與失敗,他公開指責,甚至不留情面的嚴厲斥責,黃仁勳認為「在會議上,當著所有人給予回饋,是一種學習,讓所有人都從錯誤中學到教訓」。
這樣疾言厲色的行為,似乎踐踏了員工的尊嚴,但也在直言不諱的衝撞中,讓問題公開揭露、迅速處理,讓員工與公司變得偉大。
如果錯誤與失敗無法避免,快速過度與汲取教訓,絕對是孕育創新的重要養分。

Q4:企業創新有無秘訣與公式?
➡創新沒有公式,自由發想與強勢領導都能展現成果
3M的傳奇人物,前總裁威廉.麥克耐特(William McKnight)1940年在3M成立「創新部門」,給予員工自由運用15%的工作時間,從事有興趣的研究;無窮的創意為3M打造了便利貼、反光膜、無碳紙、防塵口罩等熱銷產品,創造優渥的獲利。
Google仿效3M的精神,形塑「20%時間」的文化,讓員工自主研發,而這項立意良善的方案,卻有正反兩方不同的評價。不同產業、不同企業、不同經營模式、不同情境,創新都有變與不變的做法與策略。
因應速度的競賽,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運用「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來解析問題、輝達黃仁勳要求部屬力行「光速排程法」(Speed of light)加速任務的完成。
兩位經營者要求團隊成員投入高工時,義無反顧、使命必達的完成挑戰;結合一群頂尖工程師,令人驚艷的產品風光登場,造就科技偉大的成就,也讓企業與個人得到巨大的成功與財富。
一家崇尚速度與高效的企業,能快速擺脫錯誤的羈絆,迅速跨越成功的終點線。
Q5:如何達成獲利與永續雙贏?
➡創新與ESG相輔相成,達成獲利與永續經營的目的
台達電子(Delta Electronics),早期從事變壓器的製造,1990年代被外界認為是高能耗產業,並被貼上「污染大戶」的標籤,創辦人鄭崇華及總經理鄭平為了洗刷污名,以發展「綠色科技」為宗旨,強調「不應只是遵守環保法規,而應該領先業界,讓環境與企業一起進步」。
2024年台達電市值突破一兆元台幣、躍居台股第五大公司,ESG沒有成為企業的包袱,反而成為創新轉型的獲利動能。2024年1月22日台泥股東會,董事長張安平扛著40公斤的水泥出場,除了強調傳統水泥產業的經營艱辛外,也展示台泥七年來重視環保、推動低碳的成果與決心。
張安平強調:「台泥將持續推進水泥技術的改進、設備改造,並在非洲、歐洲投資開發低碳產品,以實踐台泥對世界的承諾,推動減碳」。
護國神山台積電(TSMC)是台灣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矚目的焦點,除了獨步全球的晶圓生產與研發技術外,也是台灣第一家承諾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的企業。
把ESG當成永續創新的機會,而不是成本,有使命感與遠見的經營者可以學習成功企業的經驗,將ESG融合到創新的內涵中。
要植入創新及ESG的DNA,端賴經營者以身作則來驅動,兼顧ESG的創新發展,對於企業而言,有以下四個關鍵的優勢:
❶永續產品與商業模式
❷節能減碳與循環經濟
❸ESG投資與品牌價值
❹供應鏈管理與數位轉型
21世紀是人類史上進步最快速的時代,從比爾蓋茲、賈伯斯、貝佐斯、祖克伯、張忠謀、黃仁勳、馬斯克、馬雲、雷軍等創業典範寫下膾炙人口的成功故事,引領人類開啟新的視界,也為世界歷史寫下新頁。
創新結合ESG是時勢所趨,企業要達到獲利及永續經營的目的,除了要有創新的靈魂,更要積極回應世界趨勢及社會的需求,讓環保與盈利相輔相成、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