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青花主要生產於景德鎮,胎釉品質和燒窯工藝比早期進步,因為使用國外進口的「蘇麻離青」料繪畫紋飾,顏色深濃如藍寶石即成為它的特色,本期所要賞析的青花大罐正是典型器物之一。
此器有圓形罐口,頸部短直,肩部圓緩向下傾斜,腹部圓闊,腰部以下收窄,器底有淺凹足。它的胎體灰白,釉色白中帶青,質感肥厚瑩潤,略帶乳濁之狀,屬於元代典型的胎釉特徵。
大罐頸部環繞一圈帶狀花卉紋,肩部勾勒窄細的卷草紋,腹腰處以平行雙弦紋分隔二個主題紋飾,弦紋上方繪畫一對龍紋,一前一後遊走在祥雲之間;弦紋下方繪畫纏枝牡丹,花朵採不同的角度取象,以枝條串接為連續性的圖案。
龍紋採粗細相間的筆法繪畫,粗筆搭配深濃的鈷料,突顯龍首、背脊與四肢輪廓,細筆配合淺淡的鈷料,表現鱗片、毛髮及爪子。纏枝牡丹的比例較大,深濃的色調凸顯碩大飽滿的形狀,淺淡的留白區隔逐層開展的花瓣。
類似的造型和紋飾亦可見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雙龍紋罐上,提供讀者鑑賞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