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將謝幕,在地緣政治、區域衝突、通貨膨脹、市場變動及AI新興科技崛起等諸多變數的交錯影響下,企業營運風險加劇,連帶職場也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2025的挑戰,分享下列七個值得省思及密切關注的職場現象,上班族朋友務必審慎因應、步步為營。
Q1:企業一邊裁員一邊招募,為什麼?
面對競速的時代,成本與績效攸關營運成敗
2024年從年初到年底,全球知名企業罕見的同時進行裁員,Google、微軟、亞馬遜、Meta、英特爾、思科、戴爾、特斯拉、IBM,不論是科技業、軟體業或是民生消費產業,面對營運挫敗,紛紛採取斷尾求生的策略,磨刀霍霍、殺聲震天的大砍人力。
企業果斷裁撤賠錢部門、淘汰被人工智能與自動化取代的人力,讓營運快速止血,同時引進科技工具及高技術含量的人才,重新組建戰隊,以因應劇烈的市場競爭;根據統計2024年前三季,美國企業已宣布裁員近61萬人,在人工智慧浪潮的推波助瀾下,裁員風暴更為加劇。
Q2:軟體工程師光環不再,透露哪些職場警訊?
❶AI人工智能為產業增值,卻敲響上班族的喪鐘
科技業調整戰略,將資源投入AI,導致自2020年以來,軟體工程師的工作職缺減少了30%,科技業在裁員產業中更名列首位。
問一問程式設計師,就可以了解ChatGPT的能耐,在程式碼生成、錯誤排查、重構程式碼及提升開發效率上,ChatGPT展現傲人績效;越來越強大的編程能力,為軟體人才的供需與消長埋下變數。
頂著高薪光環的軟體工程師,成為這波AI替代效應的苦主,上班族如果不趕緊學習新知識與新技能,創造無可取代的價值,將會面臨專業斷崖的風險,工作職涯隨時可能戛然而止。
❷面對挑戰、迎難而上才是職場競爭力的護城河
上班族憑藉「反射動作」、「習慣成自然」就可以處理的例行、重複性工作,已快速被機器人取代,即使身為主管,靠經驗做出判斷與決策,也可由具備強大邏輯運算效能的人工智慧替代;專家表示:「人工智慧逐漸普及,AI是資本家提升營運的工具,卻對一般上班族並不友善」。
ChatGPT指出,具備「創造與藝術」、「情商與人際互動」、「戰略思維與創新能力」、「道德與價值判斷」、「解決複雜問題」等五項關鍵能力的人才,難以被AI取代,而培養這些核心專業力並非易事,如果沒有足夠的危機意識及超前部署的執行力,只會在科技巨浪下,被AI狂潮滅頂。
人工智能的大刀已砍向知識密集的上班族;只有發揮創意、挑戰高難度的任務,建構「既深且廣」的專業護城河,才能抵禦AI科技的挑戰、保住工作舞台與飯碗。
Q3:為什麼年輕世代與職場產生鴻溝?
❶外媒報導:六成企業炒今年報到畢業生
根據人才媒合網站Intelligence.com的調查顯示,近1,000位受訪主管中,有六成表示已解雇今年剛從大學畢業的Z世代,甚至近20%的雇主對於再次聘雇新鮮人越來越猶豫不決。
全球年輕人的就業問題備受關注,然而,在價值觀差異及年輕世代工作態度難與職場接軌的落差下,企業傷透腦筋,對新世代望而卻步。調查報告指出Z世代「不夠積極,缺乏專業、溝通協調技巧及團隊合作能力,也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部份Z世代員工,經常遲到、穿著或說話都不得體」。
❷找不到定位,讓年輕世代難以專注工作
通膨居高不下,助長了低薪效應,高房價、高物價已讓年輕世代覺醒,體認「薪資所得難以財富自由」的現實,因此追逐高薪及兼職,成為上班族提高收入的方法,投資理財更成為Z世代夢想一夜致富、翻轉人生的全民運動。
面對「想要得多、得到的少」的焦慮,年輕人難以將心力聚焦在工作上,在多元複雜的社會中,浮燥的年輕人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低薪及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也造成勞資的緊張與對立,政府與企業必須祭出有效的就業與薪酬方案,才能讓年輕世代擁有立足之地。
Q4:導致產業人才失衡的原因為何?
選擇與努力是上班族成功的核心要件
產業榮枯與人力資源密切關聯,近十年來由於科技創新帶動經濟發展,也造成人才失衡的現象,理工人才炙手可熱,文法商人才供過於求,據美國人力招聘業者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最滿意的主修科系以理工科為主,又以資訊工程為榜首。
Payscale發布的2024最新大學薪資報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科系的畢業生薪資表現最為突出,而台灣高中學生也在科技業一枝獨秀的現象下,紛紛選讀理工類組,以接軌企業的人才需求。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描繪AI的發展藍圖,加上台灣半導體獨步全球的完整供應鏈,讓莘莘學子及廣大上班族趨之若騖、競相投入人工智能相關產業。
許多職場工作者堅信「選擇比努力重要」;大家必須睿智的做出就業的選擇,才能搭上趨勢的列車、享受科技發展的紅利。
Q5:未來適合退休的年齡是幾歲?
❶退休將成歷史名詞,新世代必須工作到80歲
高齡少子化現象無法逆轉,據聯合國預估,2050年全球將有六分之一的人口超過65歲,世界各國為了維持足夠的勞動力,紛紛延後退休年齡。
台灣取消65歲強制退休的規定,中國、日本、新加坡、美國、英國、德國都將延長退休年齡至67-70歲;當人們壽命愈來愈長,而日常生活開銷愈來愈昂貴的狀況下,人們不得不重新評估離開勞動市場的時間表。
中年失業現象加劇了職場環境的惡化,中國35歲的上班族已面臨職場天花板,現在的新世代年輕人必須工作到80歲,退休將成為歷史名詞。
❷中高齡人士進退維谷,終身工作呈現的兩個極端現象
根據媒體調查,有六成的上班族沒有進行退休規劃,近九成的人無法積累足夠的退休金,再看看日本上演的高齡貧窮場景,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了生計,人們不得不在貧窮線上持續賣命工作。
職場上「喜青厭老」的中高齡歧視現象尚難瓦解;年輕人的失業與低薪現象如果不能改善,老貧的問題將成為社會的大災難。
在變動的環境下,如果希望經營第二職涯、第三職涯,現在就要開始布局,不能安逸的躲在舒適圈,必須學習工作外的技能,就像日本立法保障上班族的「副業權」,提醒上班族無時無刻保有謀生的競爭力。
大家必須認知「專業與績效才能讓你保有一席之地」,在紛亂的職場中,難免會遭遇挫折及進退維谷、難以抉擇的困惑,這時候「做最難的事」就對了。
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提及她還是年輕工程師時,一位導師建議她要「向難攻堅;不是走向難題,而是要跑向它!」(Run towards problems. Not walk, but run!)競爭速度的時代,時間不等人,面對巨變環境,認為自己還有時間將會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