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比起正常體重者,肥胖的人發生新陳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及高血脂的風險超過三倍,而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退化性膝關節炎也會增加二倍的風險,更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根據統計,80%的第二型糖尿病友合併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情形。顯見,糖尿病與肥胖密不可分,這種現象臨床上稱為「糖胖症」。目前全球的肥胖人口比例已經達到40%。依據國健署在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其中男性為53.4%,女性為38.3%,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相較於過往再度攀上新高。糖尿病的罹患率和肥胖人口一樣呈現增長,近35年來,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數成長了將近四倍,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佔多數。
高雄長庚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沈峰志表示,目前台灣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相當於每10位成人裡面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引起的大小血管併發症,如失明、慢性腎病變洗腎、心血管疾病以及截肢等,更是不容小覷,特別是同時合併體重過重的「糖胖症」患者,日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當高。
「糖胖症」是什麼?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新陳代謝科主任王治元說明,糖尿病的英文是Diabetes 而肥胖的英文是Obesity,當兩者結合後就成為Diabesity 也就是「糖胖症」。 簡單來說,「糖胖症」指的就是身體質量指數(BMI)> 27以上,有肥胖或體重過重狀況的糖尿病患者。國外研究顯示,若能將體重減少5~7%,不但可減少胰島素阻抗,增加血糖穩定性,甚至可以減少血糖用藥,減少死亡率和相關併發症的發生。
王治元強調,「糖胖症」一詞最早出現於1980年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提出並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主要是指因肥胖而導致糖尿病的一群人。直到1989年美國學者提出「死亡五重奏」的概念,認為此類患者臨床症狀伴隨著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及胰島素阻抗,將它稱為「X症候群」,也就是現今大家所熟知的「新陳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 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
- 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 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
- 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根據這個定義,幾乎所有「糖胖症」患者都有代謝症候群,因此「糖胖症」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風險。事實上,「糖胖症」真正隱憂在於,共病會比糖尿病患者多,且高血脂跟肥胖通常一定綁在一起,外加體重重也容易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王治元強調,當所有不利因子綁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讓患者的健康陷入危機。
根據研究,對於「糖胖症」患者控制血糖、體重都一樣重要,體重若能減少5~7%,不但可減少胰島素阻抗,增加血糖穩定性,甚至可以減少血糖用藥,但偏偏控制體重就是件最困難的事情。王治元說,對「糖胖症」患者而言,體重過重是造成高血糖的主要原因,因此積極控制體重要相當重要。過去國外研究顯示,體重控制可以讓患者生化指數回到正常數值,儘管如此仍無法改變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死亡率,王治元分析指出,對於過度肥胖的「糖胖症」患者,單靠運動飲食無法改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必須藥物介入才有可能減少死亡的機率。
沈峰志也持同樣的看法,他分享臨床案例:一位罹患糖尿病多年的女性,飯前血糖數據364 mg/dL、糖化血色素(HbA1C)8.4%,需要每天早晚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因有家族糖尿病史,她一直害怕最終會像家人一樣最終會淪入洗腎的恐懼,再加上BMI值高達36,已達病態性肥胖標準。經醫療團隊評估進行腸胃繞道手術的治療,術後一個月已不需要打針服藥控制血糖即可,至今術後已快一年,糖化血紅素已達4.6%(目標值為7%以下),已不需要再服用糖尿病藥物,原本因肥胖壓迫致使骨關節疼痛的行動不便,也因體重減輕而改善,以前需要拐杖輔助,現在還可以參加路跑活動。
沈峰志說明,對於過度肥胖的「糖胖症」患者來說,減重手術可以大幅減輕體重並讓大部分患者血糖趨近於正常,最重要的是可降低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有研究發現接受減重手術的患者死亡率可降至1%。他強調,並非所有的「糖胖症」患者都需要接受減重手術,多數人仍可以採取控制體重的方式。
如何遠離「糖胖症」?
1. 改善飲食
可根據每日的飲食內容與營養師討論出適合個人執行的方法。一般來說,一天少攝取500大卡熱量,一個月可以減輕2公斤。
2. 規律運動
研究顯示,每週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可降低飯後血糖值以及減輕體重。有氧運動是指超過30分鐘的肌肉連續運動,例如:快走、慢跑、跑步、騎腳踏車、游泳或跳繩等。
3. 適當藥物
降血糖藥物對體重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服用之前,可先向醫藥人員諮詢討論,避免因藥物反而造成體重增加。
4. 代謝性手術
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對於亞洲族群第2型糖尿病患者合併重度肥胖者(BMI>37.5),可接受代謝性減重手術治療。若合併中度肥胖(BMI 32.5~37.4)且已有良好的生活型態及藥物治療後血糖仍然無法改善者,亦建議接受手術來改善健康。
目前治療「糖胖症」的多種方法中,並沒有絕對的準則,最重要的是有積極的心態尋求治療、配合相關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和協助,並且定期監測記錄體重和血糖變化,定期回診和醫師、衛教師及營養師討論調整治療計畫,就能夠降低「糖胖症」對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