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師口中的中等⽣到天才發明家、從⼀貧如洗到世界級富豪,Dyson創辦⼈詹姆斯.戴森分享如何⾛過坎坷的成長歲⽉與創業的⼼路歷程,造就出現今的成功,讓Dyson成為全球最有創造力的科技公司之一。
1983年,歷經4年打造、測試5,127個手作氣旋吸塵器雛形之後,我終於成功破解。或許我應該從工作室跑到馬路上振臂高喊「我找到了!」但我並沒有,我完全沒有失敗5,126次之後成功該有的雀躍,反而悵然若失,很奇怪。
成為跨國企業前,戴森經歷5,000多次失敗
怎麼會這樣?答案就在失敗裡。日復一日,在退無死所的壓力之下,我不斷追求研發更有效率的氣旋分塵器,用於收集、分離氣流中的灰塵。每一天我都要打造好幾個分塵器,一個一個測試集塵效果,收集細小到0.5微米的灰塵(人的頭髮寬度是50到100微米,1微米=0.0001公分),同時還要儘可能省電。
這聽在外人耳裡或許無趣單調,我明白,但是一旦你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如果達成就能為現有技術與產品開啟更好的解決方案,你就會全心投入、入迷,甚至變成一種執念。
傳統敘事都把發明描繪成靈光一閃,是「我找到了!」那一刻,但實情恐怕很少如此。關於發明,更多的是失敗,而不是最後的成功,我甚至想過把這本書取名為《戴森的失敗人生》(James Dyson:Failure),但是遭到勸阻,因為可能傳達錯誤印象,畢竟人們想看的還是成功故事。好玩的是,擅長發明的工程師是不可能滿意手上成品的,他們會一臉興味看著自己的最新成品說:「現在我知道怎麼讓它更好了!」這就是個好機會!從這裡展開他們的「再」發明,另一個大躍進。
不過,如果有志從事發明的年輕人知道,開創阿茲海默症新療法跟阿基米德那種靈光一閃無關,而是取決於不懈研究的智識追尋,他們或許就比較不會糾結於「聰明才智是做研究的必要條件」而卻步。所謂研究,是做實驗,是接受甚至喜歡失敗,但是仍然持續前進,透過觀察所得一步步前進。所謂發明,更重要的是持久和耐心觀察,不是腦袋靈光一閃。
現在我想寫下我的故事,因為看著戴森學院(The Dyso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onology)第一屆學生的畢業典禮讓我想起52年前我在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下稱RCA)的畢業典禮,也想起後來發生在我身上的種種。這是一則講述一輩子創造、研發事物的故事,也是一個號召,召喚年輕人成為工程師,為我們當前與未來的問題開創解方。
我的故事就是無關聰明才智那種,甚至連工程師或科學家的科班訓練都沒有,但是我有不循常規、挑戰專家、無視唱衰者的方剛血氣,我也是一個在不懈製作雛形過程中尋求突破的人,如果我這種起步慢的人都能成功,一定可以鼓舞人。
我還記得當年拿到學位蓄勢待發的自己,滿心興奮即將做出有份參與設計的產品卻毫無量產或行銷的概念。當時的我天真爛漫,渴望在前進的路上學遍所有東西,只是那是一條陡峭的學習曲線,至今仍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所以經驗沒有什麼用處,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一點,以為隨著經驗積累會越來越容易,剛步出校門的人如果知道並不是如此,一定會受到鼓舞。52年後的現在,我可以很確定地告訴畢業生,我並沒有因為經驗積累而變得更厲害。
現在的我,最大的改變是身邊有一支非常厲害的團隊,全心致力於開創新技術,提供給全世界數百萬消費者。我們有共同的信念,都堅信能開闢出屬於我們的道路,也有同樣的決心能克服困難,他們的忠誠與奉獻是戴森得以成為跨國科技企業的最大原因,能與他們一起共事我無比振奮。

發明是終身志業,是詹姆斯.戴森⼀路⾛來的⼈⽣
我的吸塵器故事要從42年前開始說起。日復一日,我穿過家裡的庭院,走到小小的馬車房去研發我那個無集塵袋、可分離灰塵的氣旋系統。就像大多數研發工作一樣,為了找出適合的尺寸和形狀,一開始的日子都在測試不同參數的雛形,學習這門技術的基本功,然後才進入實驗階段,取得大進展。每天我都期待去工作,盼著今天能有新發現,在前進的路上跨出一小步。
漸漸的,失敗開始激起我的興趣。「慢著,這應該可以才對,為什麼不行?」我抓抓頭,困惑不解,但是馬上又想出另一個或許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大部分時間我都是滿身灰塵,債務越陷越深,但是快樂又專注,幸好太太荻兒翠允許我賭上房子和家庭生活,銀行也夠好心,願意借錢給我們。荻兒翠和孩子對我每天做的事從未表示懷疑,只有鼓勵、愛和理解,若是沒有這些,我可能早就放棄。我們每一位朋友也都是如此,他們心裡大概覺得我瘋了、我在浪費時間、陷家庭於貧窮,但是從未說出口,反而給我們支持,不遺餘力鼓勵我們,若是沒有這些,我大概也很難堅持到最後,他們是好朋友無誤。
我之所以認為發明在今日世界尤其重要,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滿心想拯救地球、改善環境、為危及性命的疾病找出療法,而這些問題剛好都是我認為可以透過不懈的研發來解決的。我希望看到有更多小學生、大學生願意成為工程師和科學家,實現他們渴盼的突破;我們應該鼓勵年輕人實際動手而不只是動嘴巴,幫助他們在追求更美好將來的同時努力解決他們這世代的問題。
我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找出那種能讓世界更美好的年輕人,我已經看到他們能成就什麼樣的奇蹟,這本書的目的就是鼓勵他們。他們有些人很有可能成為這本書寫到的英雄們(發明家、工程師、設計師)的傳人,他們會跟那些英雄一樣發現這條路並不好走,而且一路上需要很多決心和毅力,還必須用力向前跑,就像我的人生故事起點一樣⋯⋯。


名人檔案×詹姆斯.戴森 Dyson創辦⼈
出生於英國諾福克郡,從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後,加入羅托克公司,設計製造高速登陸艇「海上卡車」。他最有名的事蹟是發明出革命性的無集塵袋吸塵器行銷全世界。並成立了戴森工程技術學院、詹姆斯戴森基金會以及一年一度的戴森設計大獎。
《Dyson:詹姆斯.戴森的發明⼈⽣》
作者: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
出版社:寶鼎出版社
本書由Dyson創辦⼈戴森親⾃撰寫,以真摯的⼼分享公司如何從⾺姆斯伯⾥⼩鎮開始,娓娓道來所有步驟、路徑和遭遇的挫折困難,及如何靠著頑強的信念解決問題並將業務拓展成世界第⼀吸塵器製造商的精采創業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