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蓋瑞‧哈默爾,以及管理實驗室共同創辦人米凱爾.薩尼尼在經過十多年來的研究和大量的案例探討,歸納出一套釋放員工潛能、幫助各產業大小組織進化的制度:那就是「人本體制」。
大多數組織會停滯不前,不是因為擁有笨重的營運模式,或是失敗的商業組織,而是習於僵化的管理模式。這個模式就是科層體制,它把人看成可以替換的資源,讓組織失去適應力、創意力與活力。
「人本體制」的組織包括幾項關鍵基石
* 動機:讓同事團結起來打破科層體制。
* 模式:利用組織的經驗挑戰科層體制的現狀。
* 心態:擺脫阻礙進步的工業時代思維。
* 動員:啟動支持變革的聯盟,破解過時的管理系統與流程。
* 轉移:將業主精神、市場、任人唯才、共同體、開放、實驗與悖論等核心精神嵌入組織的DNA。
品牌可以透過以下5個途徑來產生巨大的銷售力
- 品牌解決從人類學角度遇到的銷售問題。
- 品牌對抗人們在潛意識中的競爭者。
- 品牌能占領行業類別的至高點。
- 品牌藉由人們的衝突與糾結,快速打造知名度,創造偏心。
- 品牌能創造有利銷售的共同場景。
未來需要彈性、創新組織 減少科層體制
在一個不斷變化和充滿前所未見挑戰的世界中,我們需要一個充滿彈性、創新精神和大膽改變的組織。要是以上的狀況都能在你的職場中實現,會有多美好?遺憾的是,這不是大部分員工面對的實際情形。典型的中型或大型組織還是把員工當成小孩,實施乏味、一體適用的規矩,阻礙創業家精神;它們把人硬塞進狹隘的規則裡,妨礙個人成長,認為人不過是一種資源。
結果,組織的適應力、創意與活力,經常比組織成員更少。罪魁禍首就是「科層體制(bureaucracy)」,以及它固有的獨裁主義權力架構、令人窒息的規章條例,以及有害的政治角力。科層體制一直在發展,並沒有萎縮。我們認為,這樣的事實與令人憂心的全球生產力成長速度放緩息息相關,都是不利於生活水準與發展經濟機會的現象。
科層體制的組織沿襲舊例、定期調薪,澆熄熱情。在科層體制下,發動變革的權力掌握在少數高階領導者手上。當這些位處高層的人落入抗拒、傲慢與留戀的窠臼時(而且他們多半會變成這樣),組織就會猶豫畏縮。這就是為什麼科層體制的深切改革往往來得太遲,而且多半很突然。此外,科層體制也害怕創新,厭惡風險,還吝於對那些意圖質疑現狀的人提供獎勵。一旦員工喪失真實的影響力,就會切斷對工作的情感連結,把自動自發、創意與勇於冒險等創意經濟的成功要件留在家裡。
幸好,科層體制不是大規模組織人類活動的唯一方法。在世界各地,都有一小群正在茁壯成長的「後科層體制(post-bureaucratic)」開拓者,他們能夠證明組織有望獲得科層體制的好處,例如:控管力、順從與協同合作,同時避開僵化、平庸與冷漠懈怠等不利結果。這些先鋒與他們實施傳統管理的同業相比,更懂得先發制人、更善於創新,也更能夠獲利豐厚。
儘管捍衛現狀的人會告訴你,科層體制不可避免會與組織的複雜程度相關,但是我們的證據顯示並非如此。率先採納新制度的企業證實了,我們有可能打造規模大又快速、守紀律又有高自主權、有效率又有創業精神、大膽卻又謹慎的組織。

領導的八因子模型
懂得重視形象的雇主經常談到建立「員工品牌」或增強「員工的價值主張」的重要性,但是他們所打造的企業,卻很少提供員工最渴望獲得的事物:「自治權與前景。」
上百份探討自治權與分享獲利對企業績效影響的研究大多發現,兩者的影響為正相關。荷蘭研究人員德克.馮.迪倫登克(Dirk von Dierendonck)與英格.納哲(Inge Nuijten)所進行的一項研究。他們建立領導的八因子模型,其中的關鍵行為包括:
• 授權:增加部屬的決策自主權。
• 當責:讓員工為他們的決策結果負責。
• 無私:對有需要的人給予優先權。
• 謙卑:坦承個人的局限與錯誤。
• 誠實:與他人坦誠相待。
• 勇氣:為了支持他人而挑戰制度上的常態。
• 寬恕:展現同理心、願意原諒他人。
• 管理責任:為機構整體的成功與誠信負責。

擁抱人本體制 發揮業主精神典範
如果各位懷疑創造徹底的「業主精神」文化是否可行,可參考以下案例。
case#1 海爾公司
海爾公司有上千名內部創業者。在4,000間小微裡工作的每一個人,都有很實在的前景。儘管他們底薪不多,還往往只比最低薪資高一點,但是當團隊達成領先指標時,收入就能翻五倍、甚至十倍。第一線團隊也能用他們認為適合的方式自由經營事業,他們不只獲得授權,更能設定目標、開發產品、界定職務、雇用同事,並且分配獎金。結果打造出一間滿是創業活力、並且不斷超越國內外競爭對手的企業。
case#2 瑞典商業銀行
總部在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商業銀行(Svenska Handelsbanken)有1萬2,000名員工,經營超過840間分行,營業據點分布在25 個國家,並且將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大不列顛與荷蘭視為國內市場。如果以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來衡量,瑞典商業銀行在過去47年中,有43年表現都優於歐洲同業。
與對手不同的是,瑞典商業銀行將每一間分行視為獨立經營的事業。每一間分行在營運上都是獨立的,並且自負盈虧。儘管必須分攤部分公司的營運成本,但是幾乎沒有來自上頭的命令。安德斯.鮑文(Anders Bouvin)是前任執行長,他解釋:「如果你相信顧客滿意度是取得更好成果的主因,就得排除任何會迫使員工做出不符合顧客利益的指導機制。」
在鮑文看來,瑞典商業銀行實施「徹底的人文體制」模式,因為這樣可以產生更好的決策:「對人這麼全然信賴,比起傳統的指揮與控制模式,可以帶來更高的動機與更好的決策品質;根據傳統的做法,會由遠離顧客所在地的總部辦公室做決定。」
他們的第一線員工能夠分享到成功所帶來的報酬。不管在哪一年,只要股東權益報酬率勝過同業平均值,公司就會撥出三分之一的差額,投入一檔代表員工投資的基金,基金的主要標的是瑞典商業銀行的股票。無論職位高低,基金收益由全體員工均分。在2018年,投資金額達到9,000萬美元,相當於每一位員工投資7,500美元,這對第一線員工來說是筆不小的數字。當員工滿60歲時可以一次提領,要是待得夠久,還可望提領超過百萬美元。
這個狀況跟其他新創企業一樣,自治權與前景的組合可以讓員工流動力降得很低,就像業主通常都會在公司裡待非常久。紐克鋼鐵、海爾公司、瑞典商業銀行與萬喜集團,這些公司所打造出來的組織是,以業主為核心的聯盟。過去十年,每間公司最終都呈現出開枝散葉的業主精神,有很多組織已經因為擁抱人本體制而在市場上維持領先,像是西南航空、橋水基金,甚至非營利組織戒酒無名會。現在,是時候加入人本體制的行列了,每個組織、每位工作者都將因此獲得以往沒有的機會,再次燃起熱情,並且不斷蓬勃發展。

名人檔案 × 策略大師 蓋瑞‧哈默爾
倫敦商學院策略暨創業訪問教授。《華爾街日報》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以顧問身分輔導數十家全球最受重視的企業,提升他們創新與策略更新的能力。與米凱爾.薩尼尼共同創辦管理實驗室(Management Lab),透過建立技術與方法,進行突破性管理創新。
《人本體制》策略大師哈默爾激發創造力的組織革命
作者:蓋瑞.哈默爾、米凱爾.薩尼尼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社
指引企業從官僚體制的科層組織跳脫,進而發展具有創新及應變潛力的理性組織,提供企業全新管理新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