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查詢

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震旦博物館

金秋十月震旦博物館以「傳統與創新」為主題,統和戰國至兩漢的龍形玉佩、圓雕動物人物玉飾等集中進行展出。作為博物館開幕一周年的紀念,本次展覽系統的為觀眾詮釋了戰漢玉器在設計方面是如何逐漸從平面走向立體的。展覽的第一單元秉承古器物學研究方法,首先展示了「料」的豐富多樣性,共展出八種材質所雕琢的圓雕動物,涉及玉、玻璃、瑪瑙、煤精、大理石、石灰岩、綠松石、松花石等。本月筆者就結合特展為各位梳理漢代典型的幾種似玉材質。
金秋十月,位於黃浦江畔的震旦博物館迎來了開館一週年紀念。這一年是震旦博物館的元年,也是開創之年。在過往的一年裡,震旦博物館始終秉持保護、傳承、奉獻的宗旨,以研究、展示中國古代藝術為己任,同時堅持古器物學的推廣與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播,通過展覽、講座、研習、導覽等各類形式讓更多的人體會、感受文物的魅力。
元代是青花瓷器興起的年代,雖然生產時間不長,成品卻廣銷中國及海外各地,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但因當時外銷數量較多,導致國內藏品的數量不及國外豐富,所以國人對於元代青花瓷器並不熟悉。然而,元代青花瓷器的風格與明清時期截然不同,獨特的藝術美感在中國瓷業史上別具一格,因此本書收錄元代青花瓷器55件,以圖文並陳的方式細加說明。書前收錄古物專家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元代青花瓷概論」一篇,以輕鬆讀、容易懂的方式帶領讀者進入元代青花的殿堂。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顛撲不破的真理總是被反復驗證,那就是「大道至簡」。日前,秋水初泛的黃浦江邊,在震旦博物館第四屆古器物學研習營上,以分解學派古器物學的研究理論所進行的考古、喪葬文化和古器物學等議題的探討和詮釋,顛覆了學員的慣有思維,激發了他們回溯歷史的興趣和對古器物內涵的追尋,今日我們在播種,他日必能收割。
青花瓷崛起於元代中晚期,以「白地藍花」的特殊美感風靡海內外,成為宮庭用器、民生用品及外銷市場的重要品類,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獨樹一幟的地位。本書蒐集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與其他相關彩瓷共計70件,分為元代青花、明代青花、清代青花、青花與其他彩類等四大單元。每個單元皆有一篇概論作為簡介,圖版部分附加文字說明,書前收錄吳棠海先生的專文《古器物學研究—青花瓷器初探》,是認識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不可錯過的著作。
「展覽」是博物館的核心功能。長期穩定的基本展覽是每一個博物館的基礎。而短期更換的臨時展覽則會促進博物館的生機和活力。兩者都是博物館運營的重要環節。臨時展覽選擇展品比較自由,內容新穎,形式多樣,機動靈活,無時間限制。它更能激發觀眾的興趣,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常常被用於輔助基本展覽。
本書的內容為中國古代的舍利信仰文物,書中收錄了魏晉南北朝—清代,約一百二十五組件的器物,包含地宮石門,與承裝舍利的舍利瓶、金銀棺、石棺、石函、金銀寶閣,還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石禪床、造像碑、護法獅,以及香薰、淨水瓶、燭臺、缽碗杯盤等供養器具。書前導論「舍利“舍利容器”天地宮」一文,由北京大學文博學院教授杭侃先生所撰寫,詳述舍利信仰的由來與中國化的過程及特色,是認識舍利文化不可或缺的書籍。
震旦博物館結合「蛻變的舞步」新媒體藝術展,舉行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藝文活動,包括:講座,表演,論壇與對話——寓教於樂,趣味橫生。
玉是古人特別珍視的石材,以玉製成的禮器、瑞器、祭器、喪葬器及佩飾器等用物粲然齊備,豐富的造形和紋飾承載了數千年的文化內涵,是至爲珍貴的藝術寶藏。本書精選震旦博物館的玉器藏品180組件,內容包含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漢代的典型器物及稀有珍品,以文輔圖的方式呈現古代玉器的精華。書中導論“君子比德”一文,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鄧淑蘋先生撰寫,宏觀闡述中國崇玉文化的發展,是愛玉者不容錯過的工具書籍。
TOP
在線客服
客服時間
周一~周五 08:30~18:00
0809-068-588
關閉